什麼是瓶子草?
「瓶子草」為多年生的食蟲植物,以多變造型的「捕蟲瓶」而聞名,原生於美洲地區的低窪溼地河岸或高原雲霧地帶,生活於半開闊的潮溼環境,與捕蠅草一樣性喜充足日照,瓶子草屬 (Sarracenia) 與眼鏡蛇瓶子草屬 (Darlingtonia) 主要集中分佈於北美洲東南部地區,太陽瓶子草屬 (Heliamphora) 則生活於南美洲的蓋亞納高原。
瓶子草的種類
瓶子草科 (Sarraceniaceae) 共計 3 屬 33 種,分別為瓶子草屬 (Sarracenia) 共 9 種、太陽瓶子草屬 (Heliamphora) 共 23 種與眼鏡蛇瓶子草屬 (Darlingtonia) 共 1 種。
瓶子草屬 (Sarracenia) 主要分布於北美洲,美國與加拿大皆可見瓶子草的蹤跡,多數品種集中於美國東南部,少部分如紫瓶子草可北至較寒冷地區生存。瓶子草的原生地以溼地與河岸旁居多,目前公認的原生種瓶子草總共有 9 種:
- 白瓶子草 (Sarracenia leucophylla)
- 黃瓶子草 (Sarracenia flava)
- 紅瓶子草 (Sarracenia rubra)
- 紫瓶子草 (Sarracenia purpurea)
- 小瓶子草 (Sarracenia minor)
- 翼狀瓶子草 (Sarracenia alata)
- 鸚鵡瓶子草 (Sarracenia psittacina)
- 山地瓶子草 (Sarracenia oreophila)
- 薔薇瓶子草 (Sarracenia rosea)
太陽瓶子草屬 Heliamphora
太陽瓶子草屬 (Heliamphora) 集中分布於南美洲的蓋亞納高原 (Guiana Highland),該地已存在 17 億年之久,長期如空中孤島般與世隔絕,因而成為生物多樣性的熱點,而太陽瓶子草屬便是其中一個家族,目前已發現 23 種,以下列舉常見的太陽瓶子草:
- 小太陽瓶子草 (Heliamphora minor)
- 泰坦太陽瓶子草 (Heliamphora tatei)
- 另解太陽瓶子草 (Heliamphora heterodoxa)
- 美麗太陽瓶子草 (Heliamphora pulchella)
- 垂花太陽瓶子草 (Heliamphora nutans)
眼鏡蛇瓶子草屬 (Darlingtonia) 分布於北美洲地區,該屬唯一的物種為眼鏡蛇瓶子草 (Darlingtonia californica) ,主要生活於冷泉流經的溼地與河岸旁。
瓶子草的捕食機制
瓶子草在捕食機制上,以陷阱式的捕蟲瓶使獵物誤入其中,其捕食範圍包含飛蟲、螞蟻等,半淹水環境下的水生生物如小魚、蝌蚪也是捕食對象。大部分瓶子草分泌糖蜜或散發強烈氣味以吸引獵物掉入光滑的瓶內,少部分瓶子草單純以陷阱式的結構使獵物有入無回。
眼鏡蛇瓶子草 Darlingtonia californica
1. 眼鏡蛇瓶子草-昂首吐信的瓶子草
瓶子草介紹
眼鏡蛇瓶子草 (Darlingtonia californica) 是生活於溼地多年生的瓶子草,屬於瓶子草科 (Sarraceniaceae) 眼鏡神瓶子草屬 (Darlingtonia) 的唯一物種。眼鏡蛇瓶子草的造型搶眼,最顯眼的特色莫過於如蛇昂首的瓶身以及瓶口的魚尾狀附屬物,與其特殊的捕食機制習習相關。眼鏡神瓶子草於瓶口的位置分泌糖蜜以及散發誘蟲氣味,吸引飛蟲或螞蟻等獵物前來,一個不留神便誤入眼鏡神瓶子草具有半透明紋路的瓶身中,四處透進來的光線會使獵物找不到出口的方向。
眼鏡蛇瓶子草原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與俄勒岡州地區,生活於冷泉流經的溼地與河岸,性喜溼冷涼爽的環境,由於無遮蔽物,每天可接受到充足的日照。因此,若想於台灣高溫多溼的環境下種植,首要克服的問題便是夏季的高溫,需提供一個較為涼爽、同時陽光充足的環境,可嘗試使用冷涼的水源以模擬原生環境進行培養。
瓶子草照顧
- 光照:半日照至全日照環境,若環境溫度超過 30 度下需遮陰並降溫,此時環境溫度的優先級大於日照需求;若冬季時能給予大於 6 小時以上的日照時數為佳。陽光充足時,眼鏡蛇瓶子草的瓶身會呈紅色花紋。
- 澆水方式:建議採直接澆水方式,且使用冷涼水源以降溫,夏季若為避暑置於明亮散射光環境,建議 1~3 天 1 次即可;冬季若置於全日照環境,建議 1 天 1 次,給予充足水分以供生長。
- 種植介質:可使用純水苔或純泥炭土種植,亦可將兩者再混合珍珠石以加強透氣性。
小太陽瓶子草 Heliamphora minor
2. 太陽瓶子草-來自失落大地的瓶子草
瓶子草介紹
太陽瓶子草 (Heliamphora) 為瓶子草科 (Sarraceniaceae) 太陽瓶子草屬 (Heliamphora) 的物種泛稱,其下目前有 23 種太陽瓶子草,分布集中於南美洲的蓋亞納高原,由於當地環境遺世封閉,因此又有「失落的大地」之稱。太陽瓶子草因其優美、凹凸有致的瓶身,以及相對難種的稀少性,令許多栽培者趨之若鶩。
太陽瓶子草呈綠色,部分品種在適當環境會轉為艷紅,與其他瓶子草不同,太陽瓶子草無明顯瓶蓋構造,而是於管狀瓶身的頂端有一個匙狀構造,裡頭分泌糖蜜吸引昆蟲前來,當獵物因瓶內光滑的管壁而失足,便難以再爬出。由於無蓋狀構造遮蔽,太陽瓶子草於瓶身上緣有一道溝槽結構,若瓶內積水過多可由此排出,避免瓶身變形。
太陽瓶子草原生於巴西、委瑞內拉與蓋亞納三國的交界之地——蓋亞納高原 (Guiana Highland),大部分品種集中於海拔 1200~2700 公尺的山脈高原 (tepuis),適宜的生長溫度為 7~23 度;少部分則生活於較低海拔的高原緩坡,常見品種如:小太陽瓶子草 (H. minor),較能適應台灣的高溫環境。由於當地幾乎每天下雨,太陽瓶子草長時間處於潮溼或半泡水環境。
瓶子草照顧
- 光照:半日照至全日照,原生高地品種於溫度未超過 25 度環境下,可接受陽光直射,少部分瓶子草如小太陽瓶子草於直射環境,可耐受高溫至 30 度左右。
- 澆水方式:直接澆水或腰水方式皆可,澆水頻率夏季 1 天 1 次、冬季 1~3 天 1 次;採腰水方式則放一個水深 2 公分的盤子在盆栽底部,待盤內乾涸後再補充水分。
- 種植介質:若採直接澆水方式,可使用純水苔種植;若採腰水方式,為避免爛根可混合使用赤玉土與泥炭土(或鹿沼土)種植,並覆蓋一層水苔或活水苔於上面,以保持溼度。
紫瓶子草 Sarracenia purpurea
3. 紫瓶子草-海豚躍舞的瓶子草
瓶子草介紹
紫瓶子草 (Sarracenia purpurea) 為瓶子草科(Sarraceniaceae) 瓶子草屬 (Sarracenia) 的多年生食蟲植物,由於渾圓的瓶身如鯨豚躍出水面,因此別名「海豚瓶子草」。紫瓶子草的種小名 purpurea 代表「紫色的」,描述其捕蟲瓶與花朵的常見顏色形態,若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半部瓶身呈紫紅、上半部瓶翼會滿佈血色網紋,相當美麗。紫瓶子草與一般瓶子草的典型捕食機制相同,藉由分泌糖蜜與氣味吸引蟲類,其內部光滑的瓶壁使獵物無法輕易爬出逃脫。
紫瓶子草原生於美國與加拿大地區的溼地與河岸旁,為瓶子草中分布範圍較廣的品種,如同捕蟲堇是冷熱耐受性皆良好的食蟲植物,可說是廣受各地栽培的瓶子草,台灣也不例外。由於原生地大多無太多遮蔽物,紫瓶子草性喜陽光與潮溼環境,其根系發達對於水分的需求大,像捕蠅草照顧一樣可採腰水方式給予充足水分。
瓶子草照顧
- 光照:全日照、日照時數大於 8 小時以上為佳,若日照不足瓶身顏色容易轉為綠色。瓶子草性喜陽光、可接受日照直射環境,若夏季有瓶身曬傷的狀況,可使用黑紗網遮陰 20~30%。
- 澆水方式:可採腰水方式,給予瓶子草發達根系充足的水分,放一個水深 2 公分的盤子在盆栽底部,待盤內乾涸後再補充水分,夏季需注意蒸散速率適時補水。
- 種植介質:可使用純水苔種植,半年至一年需更換盆底腐爛介質以維持根系透氣性;或混合使用赤玉土與泥炭土維持介質耐久性(不太需要更換),並覆蓋一層水苔於上面,以保持溼度。
鸚鵡瓶子草 Sarracenia psittacina
4. 鸚鵡瓶子草-迷宮入口的瓶子草
瓶子草介紹
鸚鵡瓶子草 (Sarracenia psittacina) 為瓶子草科(Sarraceniaceae) 瓶子草屬 (Sarracenia) 的多年生食蟲植物,瓶身宛如鸚鵡的頭部,因而得名,而種小名 psittacina 也代表鸚鵡之意。不同於大部分瓶子草向上而立的瓶狀或管狀捕蟲瓶,鸚鵡瓶子草的捕蟲瓶終年匐地而生,且瓶身呈扁平狀,至末端瓶口的位置才膨起呈球形。
鸚鵡瓶子草的捕食機制與一般瓶子草略為不同,不是分泌糖蜜或氣味吸引獵物,而是藉由迷宮般的狹長管道,使誤入歧途的可憐蟲無法逃脫。鸚鵡瓶子草在鸚鵡瓶身的喙部位置隱藏一個入口,當獵物一不留神進入瓶中,便會被半透明網紋所透進的光線所迷惑,分不清入口的方向,而越往深處前進,瓶子草扁平瓶身的內部宛如捕蝦籠,倒刺的結構使獵物無法輕易後退,最終只能在死亡迷宮的深處等死。
鸚鵡瓶子草瓶口(陷阱型)
鸚鵡瓶子草原生於美國喬治亞州等東南部地區,生長於溫暖的溼地與與河岸旁,當地多矮灌木與草叢,陽光普照,若在充足日照的狀況,瓶身的白色與紫色網紋會更加明顯,是適合全日照照顧的食蟲植物。
瓶子草照顧
- 光照:全日照、日照時數大於 8 小時以上為佳,若日照不足瓶身顏色容易轉為綠色。瓶子草性喜陽光、可接受日照直射環境,若夏季有瓶身曬傷的狀況,可使用黑紗網遮陰 20~30%。
- 澆水方式:可採腰水方式,給予瓶子草發達根系充足的水分,放一個水深 2 公分的盤子在盆栽底部,待盤內乾涸後再補充水分,夏季需注意蒸散速率適時補水。
- 種植介質:可使用純水苔種植,半年至一年需更換盆底腐爛介質以維持根系透氣性;或混合使用赤玉土與泥炭土維持介質耐久性(不太需要更換),並覆蓋一層水苔於上面,以保持溼度。
白瓶子草 Sarracenia leucophylla
5. 白瓶子草-高挑優雅的瓶子草
瓶子草介紹
白瓶子草 (Sarracenia leucophylla) 為瓶子草科(Sarraceniaceae) 瓶子草屬 (Sarracenia) 的多年生食蟲植物,上半瓶身與瓶蓋處擁有白斑塊或白網紋,也習慣稱為「白網紋瓶子草」,種小名亦是由 leukos(白色)和 phyllon(葉)所組成。白瓶子草最大的特色便是細長高雅的瓶身,在原生地環境瓶高可達 100 公分,一般居家栽培也可長至 30~45 公分,屬於大型的瓶子草。
白瓶子草原生於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,對於冷熱的耐受性極強,可忍受低至零下溫度、高至 35 度高溫。白瓶子草多生長於溫暖的溼地與與河岸旁,當地多矮灌木與草叢,陽光普照,若在充足日照的狀況,瓶身的白色網紋會更加明顯,是適合全日照照顧的食蟲植物。
瓶子草照顧
- 光照:全日照、日照時數大於 8 小時以上為佳,若日照不足瓶身顏色容易轉為綠色。瓶子草性喜陽光、可接受日照直射環境,若夏季有瓶身曬傷的狀況,可使用黑紗網遮陰 20~30%。
- 澆水方式:可採腰水方式,給予瓶子草發達根系充足的水分,放一個水深 2 公分的盤子在盆栽底部,待盤內乾涸後再補充水分,夏季需注意蒸散速率適時補水。
- 種植介質:可使用純水苔種植,半年至一年需更換盆底腐爛介質以維持根系透氣性;或混合使用赤玉土與泥炭土維持介質耐久性(不太需要更換),並覆蓋一層水苔於上面,以保持溼度。
黃瓶子草 Sarracenia flava
6. 黃瓶子草-巨型高峨的瓶子草
瓶子草介紹
黃瓶子草 (Sarracenia flava) 為瓶子草科(Sarraceniaceae) 瓶子草屬 (Sarracenia) 的多年生食蟲植物,上半瓶身與瓶蓋處主要為黃色至黃綠色,部分變種為紅紫色,種小名 flava 代表黃色之意。黃瓶子草與白瓶子草類似,擁有高聳的瓶身,甚至更勝一籌,在原生地環境瓶高 100~120 公分,一般居家栽培也可長至 30~45 公分,屬於最大型的瓶子草之一。與白瓶子草的差異在於,黃瓶子草的瓶蓋造型呈漏斗狀、而白瓶子草的瓶蓋造型則呈貝殼狀,然而隨著園藝培育種的出現,兩者各自的雜交種有時難以區分差別。
黃瓶子草原生於美國東南部沿岸地區,北至維吉尼亞州東南部、南至佛羅里達州,對於冷熱的耐受性極強,可忍受低至零下溫度、高至 35 度高溫。黃瓶子草多生長於溫暖的溼地與與河岸旁,與白瓶子草相似,是適合全日照照顧的食蟲植物。
瓶子草照顧
- 光照:全日照、日照時數大於 8 小時以上為佳,瓶子草性喜陽光、可接受日照直射環境,若夏季有瓶身曬傷的狀況,可使用黑紗網遮陰 20~30%。
- 澆水方式:可採腰水方式,給予瓶子草發達根系充足的水分,放一個水深 2 公分的盤子在盆栽底部,待盤內乾涸後再補充水分,夏季需注意蒸散速率適時補水。
- 種植介質:可使用純水苔種植,半年至一年需更換盆底腐爛介質以維持根系透氣性;或混合使用赤玉土與泥炭土維持介質耐久性(不太需要更換),並覆蓋一層水苔於上面,以保持溼度。
翼狀瓶子草 Sarracenia alata
7. 翼狀瓶子草-翅翼之頂的瓶子草
瓶子草介紹
翼狀瓶子草 (Sarracenia alata) 為瓶子草科(Sarraceniaceae) 瓶子草屬 (Sarracenia) 的多年生食蟲植物,擁有寬大翼形的瓶蓋構造,種小名 alata 代表翅翼之意。翼狀瓶子草的瓶身細長,瓶高可達 20~60 公分,上半瓶身與瓶蓋處依不同變種呈白色、紅色、紫色的網紋,流動延伸於翅翼之上,為台灣相當受歡迎的瓶子草之一。
翼狀瓶子草原生於美國南部地區,生活於溫暖的溼地與與河岸旁,與捕蟲堇照顧的條件相似,是需要大量水分與陽光的食蟲植物。
瓶子草照顧
- 光照:全日照、日照時數大於 8 小時以上為佳,瓶子草性喜陽光、可接受日照直射環境,若夏季有瓶身曬傷的狀況,可使用黑紗網遮陰 20~30%。
- 澆水方式:可採腰水方式,給予瓶子草發達根系充足的水分,放一個水深 2 公分的盤子在盆栽底部,待盤內乾涸後再補充水分,夏季需注意蒸散速率適時補水。
- 種植介質:可使用純水苔種植,半年至一年需更換盆底腐爛介質以維持根系透氣性;或混合使用赤玉土與泥炭土維持介質耐久性(不太需要更換),並覆蓋一層水苔於上面,以保持溼度。
看完瓶子草的照顧與介紹,迫不及待想了解更多食蟲植物的相關文章?歡迎成為植物世界新一批的探索者,與微體溫室 Micro Oasis 在植栽綠洲一同找尋最適合你的精選植物!